封面新闻记者 车家竹配资门户网中心官网
在成都龙泉驿区西河街道的绿意之间,成都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如同一粒正在破土而出的种子,在短短六年时间里,悄然扎根、向上伸展。这所2019年创办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,已获评“成都市新优质学校”“四川省智慧校园创建学校”等多项荣誉。而它的成长密码,藏在教育者朴素却坚定的信念里。
近日,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到成都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党总支副书记、校长刘晓勇时,他没有急于罗列成绩,而是缓缓说出一句话:“如果让我选择一件物品代表学校精神,我会选择:一颗即将破土的种子。”
成都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党总支副书记、校长刘晓勇
从“指令”到“生长”
管理重心沉下去,活力升上来
作为一所由成都经开区(龙泉驿区)教育局与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创办的学校,学校自诞生起就被赋予了科研转化与改革探路的双重使命。面对新校建设的千头万绪,学校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径:让校园成为 “师生共建、共治、共享” 的共同体。
“知屋漏者在宇下,知政失者在草野。”他说,“教育的智慧,永远来自师生的真实生活。”
于是,学校推行“民主治理+扁平化管理”,打破传统层级架构,构建“一院四中心”的治理体系——西江书院负责文化引领,学生成长中心、课程质量中心等四大中心协同运作,年级成为真正的管理单元。教师可参与课程设计,学生能主导班级事务,甚至连班级考评和全校值周总结都由值周班级自主完成。
“这不是‘放任’,而是信任。”刘晓勇解释,“当孩子真正拥有话语权,责任感和内驱力就会自然生发。”
在刘晓勇看来,育人从来不能靠单打独斗。“德育和教学应该是两条缠绕上升的双螺旋线,围绕核心素养同向前进。”
为此,学校提出“基于学生起点,立足问题学习,提升学生学力”的教学主张。课堂不再是教师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通过“引学、独学、组学、共学、固学、延学”六个环节,推动学生主动思考、表达与合作。“我们要求每节课必须有学生的‘想’与‘说’,有生生碰撞,有师生交流。”更关键的是,将德育的“民主·自主”融入课堂小组合作,教学的“问题学习”延伸至德育活动,两条线缠绕中协同、循环中进阶。
从教师到家校
不做“搬运工”做“研究者”
一所学校的高度,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深度。刘晓勇深知,新学校要走得远,必须打造一支“研究型”教师队伍。
依托市区教科院,学校为教师量身定制“三年进阶式成长计划”:新教师“师徒结对”,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,骨干教师接受专家指导。“专家不是来走形式的,而是深入课堂听课、评课,帮老师打磨核心问题、问题串、任务群设计,帮助老师实现课堂组织方式的变革。”刘晓勇说,“我们要让教师从‘经验型’走向‘学者型’。”
近年来,“家校边界模糊”成为不少家长的困扰。对此,刘晓勇明确提出:“学校做专业的事,家庭做温暖的事。”学校以“课堂提质、作业优化、课后服务”三大抓手减轻家庭负担:课堂教学强调高效习得,作业实行分层弹性设计,课后服务开设答疑、兴趣社团等课程,强化 “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”。
同时,搭建“家长开放日”“博雅课堂”等平台促进互动。医生家长讲健康,工程师家长讲科技,家庭教育智慧反哺校园。“我们不要‘监工式’的家校关系,而是双向奔赴的合作。”
23年坚守
教育是灵魂唤醒灵魂
从教23年,刘晓勇始终坚信教育是“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”的事业。当问及教育过程中最大的成就感是什么?他笑了笑:“不是墙上的奖杯与证书,而是‘生命影响生命’的回响。”当看到曾经懵懂的少年,成长为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的社会栋梁;当在人海中偶遇昔日学生,他们眼中依然闪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执着;当听到学生说“因为您的一堂课,我爱上了这门学科”,这份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的甘甜,便是刘晓勇认为最珍贵的馈赠。
未来,他希望把学校打造成一座“教育灯塔”,不仅自身发展,更能辐射更多学校;也希望培育一片“教师森林”,让更多优秀教师集群成长;更想探索一条面向未来的育人新路——融合AI技术、推进项目式学习,在真实问题中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。
“教育不是疾风骤雨,而是静待花开。”刘晓勇再次提起那颗种子,“它还没长大,但方向清晰:向下扎根于育人本质,向上生长于时代前沿。”
而这,正是所有教育人最朴素也最深远的守望。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